2018“父亲节•母亲节”华夏亲情诗歌散文原创作品展示~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杨秀英
二维码:
作者:admin | 加入时间:2018-07-11 |  浏览次数:1092 |  字体:+ 放大字体 - 减小字体 |  收藏本文 | 打印 | 关闭本页票数:0

 2018“父亲节•母亲节”华夏亲情诗歌散文原创作品展示~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杨秀英  


《我的父亲母亲 》

作者:杨秀英  


顺长江而下,一个还算有名的小城"丰都",父母的出生地同在这里。不是青梅竹马的儿时伙伴,却又是出了五服的表兄妹。她们的命运都太相似了,都是家中老幺,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儿,本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却在幼时早早的失去了慈母的疼爱。比起她们,我算是幸运的,母亲的爱整整伴随了我六十年。父母身处那个时代、一生注定经历漂泊,战乱、而普通人家的孩子,更是多了一份贫困带来的体验。跟着祖父辈,她们都迁移至主城。我母亲上有哥哥,姐姐、自己又长得娇小乖巧,后母倒是没为难她。每年一套新衣,一双新鞋,小小的人儿也是知足,快乐的,只是,午夜梦中,还是渴望亲母至诚的温柔吧。跟着祖父辈,父母都迁移至主城。母亲一生经历生离死别多,心思特别淡然,关于童年,叙述得并不多。亲戚介绍进了纱厂,小小的个子,连操作机器可能都得踮脚吧,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分忧,也感到满足自豪。所谓门当父对,穷人也是如此吧,我的六阿公介绍她们认识成家了。旧社会父母家贫未读书,想象不出她们怎么交流,走到一起的。因为父亲的性格比较闷,心倒是善良,对家庭负责,有担当。那时传言:纱厂粉尘大,工作久了怕影响生育,母亲只好辞去工作。如果幸运,我是应该有一个哥哥,姐姐庇护,乐享兄妹亲情的。遗憾,那时穷人生育不会花钱请医生,我的大哥七天以后夭折,人称七风。如今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是接生时消毒不严,感染破伤风病毒的结果。已经是晚婚的母亲,两年后生下了二姐,这次婆婆亲自操刀,用白酒点燃,仔细的把剪刀消毒好。不负婆婆的苦心,姐姐顺利出生成长,可惜、我连她一面也未见。母亲为了分担家庭重担,去河边捡石子卖,姐姐两岁多出麻疹却疏于照顾,高烧引起肺炎,不幸也离开我们,小小的人儿也去了天堂。


我是幸运的生长在新社会,有机会进学校学习,父母也在解放初期进了扫盲班学习文化。我的父亲工作努力,在单位一直是先进骨干。父亲感恩新社会给家庭带来的稳定生活,言传身教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以真诚善良之心,对待亲人朋友。记得我小时候由母亲带着走路去看婆婆,虽然那时父亲一人工作,家里并不富裕,可是母亲每次都会带上一些鸡蛋,水果。其实,这个婆婆只是我父亲的后母,爷爷去世后她已经改嫁。婆婆从来未生育过子女,见到我还是非常高兴,疼爱的。每次去总会拿糖果给我吃,那时小孩时兴玩的万花筒也会买给我,阳光下镜头里变幻多彩的图案,给儿时的我太多的快乐。直到现在婆婆给我的零食,零花钱,那份慈爱亲情的美好永远存在记忆中。尤其是后来拆迁搬家离婆婆很近,每逢父亲回家改善伙食,总是让我去叫婆婆来家一起享用。

我是家中老大,亲历了母亲养育几个儿女的艰辛,娇小美丽的母亲,像一面阻挡人生风雨的大墙,护卫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最难忘的是: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好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小伙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有一首儿歌年前大家最爱唱:红萝卜咪咪甜,看着看着快过年,穿新衣穿新鞋。平时换洗衣服不多,那个年代又全是棉布做的,没有现在的化纤衣服耐穿。小孩子读书时也没有现在的负担重,课余时间喜欢玩耍,打闹,大多数人都穿过打补丁的衣裤。母亲的针线活儿很好,总是补得平整,洗得干净。看到母亲那么辛苦,我也早早的学做家务,自己成家以后受益一生。

都说母亲是一个家的主心骨,每逢佳节儿女们回去团聚,母亲总是用热情的微笑迎接。尤其是过年,母亲总是自己制作腊肉,香肠。寒冬腊月在室外守着用松树枝,花生壳烧的微火薰制,那油亮微黄的腊肉,香肠,煮熟切成薄片,还未上桌已是满屋飘香,洋溢着欢乐的年味。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所谓菜板肉,母亲一边在案板上切肉,随手会递一点给孩子,看到孩子脸上满足的笑容,母亲心里也很欣慰。如今过年,人们习惯了去买现成的食品,回忆着有母亲健在的日子,还是觉得自己家做的食品,吃着更为香甜,满满的亲情温暖着儿女的心,而今慈母去往天堂,一方石板阴阳相隔,往日的美好时光只能在记忆中出现。

我的爷爷稍有文化,靠摆摊为人代写书信挣点小钱,清贫的家庭让少年的父亲早早分忧,去那江边挑水卖贴补家用。他的后母是个美丽的小脚女人,只能在家料理生活,没有血缘关系倒也相安无事,只是在过年时才能享有一双新鞋,平时父亲只能赤脚步行。每当我脑海里幻出那幅画面:少年的父亲挑着半担水,日复一日吃力的爬坡上坎,丈量着这山城的土地,心里总是有酸楚的感觉。少年的父亲有时看着别的小孩读书,他好羡慕,爷爷答应晚上自己教他学文化,旧时的家长教育太专制,只教三遍记不住会挨板子。白天挑水太累,边学习边打哈欠,再加皮肉之苦,毕竟还只是半大孩子,忍痛放弃了学习。我的父亲经历了贫困,战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国企工作,特别珍惜,经过扫盲班学习,平时又坚持自学,看懂一般的书和图纸都没问题了。


我的父亲虽然文化不高,却坚持学习,无论新闻,故事、历史知识一样爱好。退休以前工作勤奋,一直是单位骨干。重庆好多有名的建筑,留下了他和工友们的汗水,脚印。记得六十年代初期,重庆新桥医院改造,用的是液压顶升法扩加楼层。有幸去到那里观看,小心眼里充满了好奇,佩服。一生中受父亲影响最大,酷爱看书学习,性格直爽。这是优点也算缺点吧,容易结交到真心的朋友,对社会上某些事物看不惯直言,也会由此得罪人吧!山城市中区两路口,有一宽银幕电影院,在当时独特的造型设计,可算非常漂亮的建筑了。我见证过它的修建过程,以至于时代变迁被拆除了,和大多数重庆人一样,很为之惋惜。作为建筑工人,在这个城市的重大工程中,父亲那一代人付出过很多。因为是老牌大公司,改革以前是不接民用建筑的,主要负责军工企业。我当知青下乡,政策优先才特招回城。修建长江大桥,公司承担了两座桥墩,大热天父亲去火炉武汉学习先进技术,成功的完成了建桥任务。那个年代先进一般是发奖状,脸盆、暖壶什么的。父亲年年都在光荣榜上。父母对这些不是太看重吧,时间一长,那些代表荣誉的奖状毫无踪影,实属遗憾。

都说父为天,母为地。家里一直是母亲全力照顾孩子,父爱如山,关键时候还是父亲拿主意。我的性格爱好特别随父亲,中学时,总是父亲带我一起去旧书店淘书。各种期刊最多三折,可以带回家慢慢阅读。时至今日,父亲九十四岁高龄,初衷不改总是与书本为伴。每天坚持看一会电视,国家大事绝不放过,尤其是重庆广播电视报,每期必买。这份报纸多年来陪伴着山城的家家户户,刊物综合信息多,除了电视节目预告,更有一些健康知识报道,精彩的剧情介绍,让人们早早的期待着新剧的开播。每次去父亲家,总是见他在书桌旁,静静的沉浸在书海里。四大名著,有些是我送给他的,有的是他淘的旧书。慈母已经因病去世,我的父亲每天与清茶,书本为伴,享受简单的快乐。父亲,永远是我人生路上的榜样,虽水平低,却愿意用笔述说对他的崇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字,都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等到我的父母也老了时,我们几个子女,也是一样在探望他们时,会买了营养品,水果,零食送去。我的父亲一生酷爱看书学习,我会为他带去各类书刊,近几年自己也重新写文,笔下总有父母的故事。

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很重要,家风正,子女也会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如果千千万个家庭都能这样,社会更安定和谐。可惜,我善良慈爱的母亲已经因病去世五年多,她微笑的照片挂在墙上,母亲的恩情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幸运的是父亲还健在,做子女的会经常去探望他,每次走进父母家,总是能看见父亲坐在书桌旁,聚精会神的看书,那一幕情景特别温馨。我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祝福已是九十四岁的父亲健康长寿,能够有机会为勤劳一生的父亲办百岁宴。


【作者简介:】


杨秀英、女,巴南作协会员,二月文学社长助理。作品㪚发二月文学,江北文化报、嘉陵江杂志、南岸作家报,长江诗歌报,大西北诗人,作家视野报,二月文集发表多篇作品。




附件: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辽ICP备0237202

德润乐学教育-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3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2

辽公网安备 210302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