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公示
毛主席的诗词情怀——吕谦诗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讲座
二维码:



        2019年6月27日(星期四)下午17:00到19:00,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吕谦诗应邀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楼600会议室为首都医务工作者做题为《毛主席的诗词情怀》的讲座,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这次讲座是“杏林艺苑•品鉴经典”北京市属医院职工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讲座题目是由主办单位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工会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拟订的,也是为“喜迎建国七十周年”专门安排的。首都儿科研究所及附属儿童医院的部分领导、医务工作者和北京市其它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到现场聆听了讲座,主办单位还录制了讲座视频,以供未能到场的其他医务工作者过后观看学习。吕谦诗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品读毛主席的经典诗词,以详实的资料和系统的梳理,解读毛主席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诗词情怀。以下是整理出来的讲义稿: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后的毛主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并修改了其中的个别词句,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旅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毛主席一共写了多少首诗词,至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不同的毛主席诗词版本,收录的作品数量不一样。最多的一个版本收了150多首。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他生前发表39首,未发表28首。这个版本的作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这里我们不必考证毛主席究竟写了多少首诗词,他根本就不是靠作品数量取胜的。毛主席的作品也不是每一首都是精品,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等,艺术成就极高,广为流传,影响至今。

       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景物明丽,而富含哲理,用浪漫主义诗篇记录人生历程,描绘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现代以来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赏析毛主席诗词中的一些重要代表作品,回顾他用诗词写就的一生,感受他的诗词情怀。







一、少年毛泽东的诗词情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故乡是一个风光秀丽、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相传大舜南巡至此,被雄山秀水所吸引,令臣僚奏韶乐,引来百凤朝仪,留下“乐成九韶,音召凤至”的千古佳话。从此,这里名曰“韶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歌咏的胜地。故乡的人文景观、神话传说,赋予毛泽东浪漫多情、想象丰富的诗人气质,使他在少儿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诗词天赋。

1902年正月的一天,刚满八岁的毛泽东来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鞭炮锣鼓声中,一群耍狮子的人进村来了。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跟随大人去看热闹。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当狮子活蹦乱跳地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这首活泼有趣的童谣,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这首诗又名《 七绝·改诗赠父亲》,后两句引经据典,将前句所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在改用日本诗人词句的同时,引用中国经书上经典词句,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毛泽东改了西乡隆盛的诗句,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政治家、维新志士,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是已知的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二、青年毛泽东的诗词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题集中在歌咏爱情和感怀时事两个方面。其中《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一首纯粹写爱情的婉约格调的作品: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全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以及不舍在新婚初期就离开爱妻的无奈心情。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这首词写于1921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位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互相倾慕却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因为一次短暂的别离,毛泽东为杨开慧写下这首柔情爱意的“表白诗”,尽显“一寸相思一寸灰”、甜蜜而痛苦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加上1923年的《贺新郎》和1957年的《蝶恋花》,构成了毛泽东爱情之歌的最强音符。这里再一起欣赏一下《贺新郎•别友》和《蝶恋花•答李淑一》。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淑一,时任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上中学时与杨开慧结为好友,1997年病逝。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是毛泽东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红军第二军团政治部主任,1933年牺牲。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这首词答她。该词不仅是抒发悼念之情,而且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

这三首写给杨开慧的作品,都寄情于月亮:“一钩残月向西流”,“照横塘半天残月”,“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月是恋人心,月是故人情,它是那般的绮丽忧伤,那般的高尚脱俗。都抛洒了眼泪:“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重感慨,泪如雨”,更有那“泪飞顿作倾盆雨”。丈夫有泪即可流,只因到了动情处。

这一时期毛泽东感怀时事的代表作是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时年32岁的毛泽东踩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乡韶山一带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遭到反动军阀的追捕,离开韶山来到长沙。

旧地重游,“独立寒秋,湘江北去”,风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可世势全然大变别。过去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和“峥嵘岁月稠”,道出了一曲回肠荡气的青春之歌,眼前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深寓着火热的革命家情怀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而“词眼”则在一句激越的追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此,一心要扭转乾坤的毛泽东,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开启了以更加具体沉实的责任感为主旋律的创作时代。



三、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诗词情怀:江山如此多娇


从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到1949年10月“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和着枪炮声的诗词创作时代。从笔杆子到枪杆子,从“挥斥方遒”的书生,到“运兵如神”的指挥,从“战地黄花分外香”到“雪里行军情更迫”,毛泽东在戎马倥惚、备尝磨难的艰辛探索中,在马背上写出了他最区别于古今中外诗人的“马背诗”。

毛泽东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是《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是写得最好的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在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他受“左”倾路线打压而沉寂三年、在党和红军存亡关头复出后的第一首作品——《忆秦娥·娄山关》。袭取娄山关一战,维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命脉。从拂晓到傍晚,经过反复冲锋、来往肉搏,红军终于夺下了娄山关险隘。登上山顶,太阳还没有落山,残留的硝烟似乎还轻抚着山坡上的血迹,尽管毛泽东指挥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胜仗,但他的心情却是沉重的。

这首词,一句一个画面:西风凌冽的寒冬长空,偶尔传来一声雁叫,若明若暗的晨月,仿佛已被浓霜封冻起来,马踏着又急又细的步子,军号像哽咽的喉咙发出哑声,绵延的群山如大海般起伏苍凉,晚霞抹红了无尽的天空。在罕见的凝重气氛和引而不发的情绪积累中,诗人从心底迸发出“从头越”的激昂呐喊!为这首词,毛泽东后来专门作注说:“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我们也从沉郁中感受到诗人不畏艰险的必胜信念、深沉召唤。有专家将这首词与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对比,认为毛词从艺术性上毫不逊色,而描绘更为细致,意境更为雄阔。

我们再来欣赏《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最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1936年,红军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在这里休整。期间下过一场大雪,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该词上片描写壮丽的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柳亚子在《沁园春·雪》跋中赞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毛泽东还有一首词反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其意,那就是创作于1929年重阳节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尽,天道无穷。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晰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四、建立新中国以后毛泽东的诗词情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唱雄鸡天下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恢弘铺展,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进入了新天地、新境界。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有与人唱和的,有托物言志的,有感事抒怀的,有咏史说今的;有回乡行、有新人赋、有闲适情、有边关韵;有不信邪、不信鬼的一往无前,也有面对国内外曲折形势的沉吟低徊,可谓题材多样,诗风多变,值得研究者深入剖析。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毛泽东于1949年写的一首诗。诗的前四句追叙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17岁到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1906年加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与人一起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为国民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委。抗日战争时期,他流亡重庆、桂林、香港,自比为行吟泽畔的屈原。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香港的柳亚子,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报责问蒋介石,结果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会晤,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柳亚子写诗赠毛泽东:“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儿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他的诗约有5000多首,有《磨剑室诗词集》。郭沫若评价柳亚子:“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950年10月。新中国建国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日,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欢聚向毛泽东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以表各族人民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的热爱。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同席观看了歌舞晚会。柳亚子在毛主席的鼓动下,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毛泽东。次日毛泽东又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是一首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赞美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中国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中最为豪迈的是《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

1954年,“一五”计划凯歌行进,新中国第一步宪法就要诞生,毛泽东心情舒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到来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这年夏天,他来到了1700多年前曹操观海赋诗的地方,击水游海后,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下阕写史,史中有意。毛泽东仿佛是在历史的浪潮里舒展自己的情感想象,喷发出历史巨变中特有的自信和惬意。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与医学工作者有关的诗。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二首七言律诗。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解放前,疫区遍及江南12个省、市的350个县,患者1000万人,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达1亿以上。解放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他还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杭州亲自制定规划。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后记

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现在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者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到疫情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们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这两首诗是联章体,以丰富的想象,把过去和现在,神话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有风骨的一首是《卜算子·咏梅》。1961年的冬天,毛泽东来到杭州,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冷,但当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国内经济的困难,恰如一片寒冬让毛泽东思绪严峻。于是,傲冬的梅花勾起了他浓烈的诗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咏梅诗以前所未有的梅魂梅骨、梅趣梅神,彰显出大气磅礴的人格魅力,成为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读书、读史是毛泽东晚年的最大爱好。1964年的春天,毛泽东写下了他咏史诗中最好的作品《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白话译文】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 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其中下阕“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等句,似千年一叹,体现了毛泽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观。至今仍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永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纵观毛主席留下来的一百多首诗词,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穿起来就是记载毛主席人生经历最深刻的精神自传,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创新性传承。中国诗人的激烈壮怀,中国风骚的雄强气度,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在近代以来的河床上,一次次奔涌出爱国主义的惊涛骇浪。毛主席,无疑是传统风骚的卓越继承者和创新者。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原创内容知识产权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辽ICP备0237202

德润乐学教育-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3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网站资质号:辽-QT-2014-04-31868189-0002

辽公网安备 21030202000216号